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
  •      新闻       [PC版]

  镜头故事:大凉山腹地女童班

新华社发(王申 摄)

       11月28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比尔乡中心校,女童班的学生在吃晚饭,她们的伙食是一人一天1块5毛钱,一周吃一次肉,平时就是米饭配土豆汤。

 


        当天,比尔乡中心校举行彝族年之后的简短开课仪式,5年级女童班的47名学生却仅来了不到30人。班主任27岁的数学老师甲布阿石到教室走了一圈,摇摇头,“毕竟刚过完彝族年,孩子们的心还收不回来。但最让我担心的是,已经有一个女孩不来上课2个星期了,看来又有孩子要辍学了。”甲布阿石所担心的问题在凉山地区普遍存在:适龄彝族女童的低入学率和高辍学率。
        在一个名为“儿童希望基金会”四川凉山项目下的女童班助学项目书上这样介绍当地女童就学率低的原因:一是当地人的观念问题,重男轻女;二是在稍为偏远的村子,孩子们上学不方便,对于七八岁的小孩,每天要走几个小时上学,家长不放心;三是家里无劳力,需要女孩子下地、带弟弟妹妹,多数家长对女儿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她们不能按时入学。女童的就学率比同龄男孩子低很多,随处可见十六岁即将出嫁,和到了入学年龄未能及时上学的女孩。有些学校甚至出现和尚班,没有一个女生。这个观点得到了比尔乡中心校校长曲木瓦格的认同,他掌握的该学校的数据是在女童班成立之前适龄女童的入学率达不到20%,在2007年建立一种以国家减免带社会捐助相结合模式的女童班之后,女童的入学率逐步上升到45%左右。甲布阿石所带的5年级女童班就是这种模式的一个体现,在女童班就读的女童,在享受国家所有减免政策之外由儿童希望基金会为每个女童一年资助1500元,用于支付女童教材辅助用品、校服、住宿费、一日两餐和开展活动的费用,家长不用为女童自掏一分钱。
        目前比尔乡中心校仍有132名女童班女童需要社会的捐助,校长曲木瓦格担心着这些女童到底能有多少能够上完小学。高辍学率真实地困扰着这里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爱心人事。曲木瓦格把早期的女童班的经历形成了以下文字:“我校于2007年9月创建两个女子班。创建初期共招收83名女童,她们的平均年龄在7—8岁之间,家离学校最远的有5公里多。因为女童全是彝族学生,汉语言表达能力为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经过教师在一年的日常生活中不懈努力,使本班的学生在汉语言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基本能听懂简单的日常用语。读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慢慢的提高,都能和教师跟读会写简单的文字。读三年级的时候由于家长的思想观念落后和经济的制约,教师多次到其家里去做思想工作毫无效果,使其四名女童辍学(阿比阿洛别、皮特阿机、阿比伍牛别、吉车日伍)。”
        儿童希望基金会女童班资助行动联系人梁春红常常要随学校老师到女童家里做访问,她说:“彝族的女童非常可人疼,一方面要要照顾弟弟妹妹,一方面要帮父母做农活,可她们很多人连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这些女童将来都要做母亲,如果她是受过教育的,她的下一代就有可能继续接受更多的教育,多资助一个女童,就多增加一份希望。”

女童班的学生在上语文课。由于书桌不够用,一张书桌挤着三个女童,书包只好挂在肩上。

 

一名女童穿着破旧的鞋子上课。很多女童要走数小时山路来上学。

女童班的学生在上语文课。

邓老师在给5年级女童班的学生讲诗歌。

女童班的学生在上数学课。

女童在喝生水。

女童班的学生在跳绳。这是她们过完彝族年之后的第一堂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