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
  •      新闻       [PC版]

  如何给你一个家--《新京报》7月17日报导

 

6月6日,孩子们午睡后。7岁的约翰(前)患有心脏病、脑积水、白内障(均为术后)、侏儒症;4岁的利吉(左)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右眼先天性小眼球;5岁的玛丽(后)发育滞后。

子强,1岁
  儿童希望之家旧址,志愿者抱着子强。1岁多的子强来自河南驻马店驿城区社会福利院,因四肢缺陷被遗弃。

小全,3岁
  患有双足内翻,来自河南郑州福利院,黏人,喜欢被大人抱,需要多练习走路。

荣儿,7岁
  荣儿在新家玩轮椅。她来自河南新乡福利院,患有自闭症,好动,喜欢寻找食物。

民虎,8个月
  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已经出现肝硬化。目前,基金会已为他募集到足够的治疗费,正在上海等待肝源。

 

 盼盼,3岁
  盼盼来自河南郑州福利院,她患有痉挛性脑瘫,感情丰富,容易被逗笑。

 

 

龙海,2岁

  北京动物园,龙海拉着志愿者的手。他来自郑州福利院,左耳听力低下,发育滞后。目前,龙海已经恢复健康。   
 

 

                                                                                                                     

        6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马泉营村,孤残儿童寄养点“儿童希望之家”的孩子们,起得格外早。

  荣儿一如往日,倚在窗前,看外面的天空。 

  搬家的日子颠沛流离

  “儿童希望之家”租用的院落,多次面临拆迁、搬离。

  在这里,很多两三岁的孩子只会说两个词:“爸爸”、“妈妈”。

  “那是一种天性的呼唤,但我却无法回应他们,”志愿者哈斯说,“那代表一个家,而我能做得却太少”。

  上午10:00,搬家进入攻坚阶段。志愿者和保育员带着孩子们到村中心的池塘边玩耍。“这样的游玩平时都很少,”保育员说,“专职员工只有几个,如果没有志愿者,孩子们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

  下午1:00,“儿童希望之家”的20个孩子,在经历了七八次搬家的折腾后,终于搬进志愿者Mr.Chirs为他们长租10年的新家———朝阳区崔各庄乡的一座四合院。

  渴望一个真正的家

  儿童希望基金会的创始人张雯说,孩子所需要的不仅是治疗,还要尽快融入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

  主管李小红回忆,在她工作的两年中,有七个孩子被收养,收养人多是外国夫妇;同时,重度残疾的孩子,少有人问津。

  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作为中国本土的一家非营利性民间机构,专门从事中国孤儿和困境儿童救助。19年中,共帮助4600多名残障孤儿安排治疗。

  ■ 背景

  残障孤儿收养难

  民政部公布的“2010年社会服务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大部分有收养打算的家庭,都希望领养健康的儿童。中国弃儿的数量正在大幅减少,而多数的弃儿是重度残疾。

  2009年5月,四川省民政厅介绍,汶川大地震造成的630名孤儿中,只有12名被成功收养。“报名及咨询的人很多,但很多人听说只有残疾儿童,马上就挂了电话。”四川省绵阳市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对此颇感无奈。

  □本版摄影 王申/采写 本报记者 魏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