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对象: 希望之星小组
 
   

希望之星小组

救助编码:C6019
性别:女 , 民族:汉
生日:2015-01-01
发布日期:2015-04-13
受助/转款:点击查看>
 
 

  如有疑问,请通过页面底部的联系方式联系我们!

【四川震区助养项目之“希望之星”小组项目书】

一、项目背景:

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下辖涪城区、游仙区、安县、北川县、平武县、盐亭县、梓潼县、三台县和江油市。全市人口约461万,其中绝大部分为农业人口。全市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其中山区占61%,丘陵区占20.4%,平坝区占18.6%,平均海拔700米。

山地和丘陵为主的地形条件让本地人以务农为主,且外出打工者甚众,留守儿童众多。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不能很有效地产出规模效益,经济效益低下,很多只能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儿童得不到良好的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特别是刚上小学的学龄儿童,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是初步发展阶段,需要被照顾被关爱的需求特别大。

“幸福的家庭大体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在各地的乡下,还有许多因各种原因导致父母双亡或离异而无人照料由旁系亲属或隔代抚养的孩子;父母双方或一方智力残疾或患有精神疾病,无生活来源,更无力照顾、陪伴孩子的成长;祖辈上本就积贫积弱的家庭,又遭遇家庭顶梁柱的去世,一个柔弱而仁义的妈妈一肩挑起养活全家5口人的担子;也有原本和睦宽裕的家庭,却因突然的疾病或意外事故降临而导致家庭衰竭,无力支撑孩子学业,只得让孩子辍学……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在经济发展较好的绵阳,尽管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不用交学费,但由于地区消费水平偏高,普遍住校的情况下,孩子每周至少需缴50元的生活费,同时还有学习等所需的书本、文具等。特别是刚上小学的孩子,能寄宿,每月的生活费和交通费需要很大一笔钱,这样家庭的孩子在此方面就会很困难,家人看着瘦弱的孩子,尽管心疼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没有好的营养摄入,没有可保证的生活来源,就没有一副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也无法认真学习,塑造未来的栋梁之才就更无从谈起了。

生活方面的贫困,同时也会导致孩子从小的自卑心理,在同龄人中抬不起头来,自觉低人一等,若没有正确的心理疏导,久之就会成疾,过早放弃学业事小,经济的贫乏和心理的痼疾可能诱导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既毁了自己,也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鉴于此种情况,我们谨代表真切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恳请资助现在的弱势孩子完成学业,给孩子爱和希望,陪孩子多走一公里,培养身心协调发展、有完善人格、知恩感恩惜恩并回馈社会的健全人。

    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简称儿童希望)是中国本土的非盈利民间机构、非公募基金会,始于1992年,2010329日正式在河南省完成注册,专门从事中国孤儿和困境儿童救助。秉持“珍爱生命,给孩子家、健康和希望”的理念,在过去的20年里,已与美国国际儿童希望、中国儿童福利与收养中心,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合作机构,共同帮助过5000多名残障孤儿和贫困家庭儿童安排手术治疗,数千名孤儿和贫儿助养。

    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四川站,是于2008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发生后启动建立的。在重灾区绵阳各县乡、绵竹等地设立7个社工站,致力于为当地因地震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孤儿、单亲儿童以及家庭贫困儿童提供社工服务,为他们寻求资源和帮助,并从生活、学习、心理等各方面介入关怀,帮助减少生活压力,减轻地震带来的伤害,抚慰幼小的心灵。

在6年多的时间里,儿童希望已在绵阳各县乡为300多名家庭贫困的孩子、单亲儿童以及孤儿提供了助学和助养服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孩子们的生活条件。

二、项目主要内容:

在学校或志愿者提供孩子资料的基础上,初步家访调查核实孩子情况,并综合整理与评估他们的资料,筛选出确切需要帮助的孩子,为其向社会爱心企业、团体及个人等进行定向募集助养款,并以季度为周期为资助的每位孩子发放爱心资助款,定期探访跟进,通过学校、家庭及孩子本人,了解其生活、学习、身心等状况,并结合各方面相关资源,定期举行有针对性的活动,为孩子提供各方面的辅导和成长陪同,帮助受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项目执行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整体分析定位,定期向各资助人提供孩子情况与跟进、活动开展的反馈报告,做好受助孩子与资助人之间的联络工作,培养良好而有效的资助关系,以资促进三方的共同成长。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

一、通过年多在绵阳地区的服务以及与各资助人的合作,许多孩子先后得到了爱心资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能安心在校学习,同时舒缓了心理压力,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希望和动力去习和成长;

二、儿童希望为受助孩子首要解决的是成长所需的生活费用,与此同时孩子的学习、心理、朋辈关系等也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处在人格发展形成阶段的孩子,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正向引导;

三、儿童希望有专业的项目督导、专门执行此项目的本土员工,专员专事跟进,统一进行协调负责;

四、绵阳本地有可依托与合作的高校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与之合作针对孩子们呈现出的某些问题进行专业介入,开展各项专业个案、小组等活动,能更好地服务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

五、项目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有专项经费,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展,结为一体的孩子们更有相互支持的群体归属感,更易促进他们的提高,也能更好地对资助人负责,很好地进行协调、执行与反馈工作。

 

    四、项目具体实施方案:

    一)资助对象的界定和选择

1、受助弱势儿童:

(1)来自绵阳市三台县南路乡境内的农村或城镇贫困家庭;

(2)本人及其监护人希望就学并承诺能做到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甚至更高学历;

(3)符合入学条件的适龄健康儿童。

2、受助对象的选择:

(1)从绵阳市三台南路各农村家庭中筛选家庭困难的就读孩子;

(2)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生理疾病或程度较重的残疾,致劳动力弱,经济来源不稳定者优先;

(3)单亲去世孤儿、双亲去世孤儿,由旁系亲属或隔代抚养者优先。

(4)2014年9月上小学一年级的学龄儿童

 (二)开展此项目须提供的支持

1、硬件设备设施:

专门的办公场地、电脑、打印机、物资储藏室、照相机等设备。

2、专职社工:

配备一名专业社工,全面跟进孩子的状况,并作出相应的协调、努力和反馈。

3、助养款:

养孩子所处家庭经济困难,为其募集助养款是本项目的核心所在。

(三)资助款的发放与跟进了解:

1、每三个月为一个周期,将募集来的资助款通过银行转账或现金交付给孩子家庭,并请孩子家庭出具相关凭证以供资助人了解核实;

2、社工或义工深入孩子家庭和学校,实地跟进探访孩子在家中及学校的相关情况,包括:

(1)上笔资助款的使用情况与本笔款项将如何开支使用,

(2)孩子在家中对待长辈、家庭作业、家务活等的态度和表现,

(3)孩子家庭经济情况等有无新变化,孩子家人对待资助款的态度,

(4)学校老师对孩子的评语,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师生关系、活动参与等情况

(5)孩子近期生活、学习中有无较大事件发生,会否影响孩子心理、情绪等,以及孩子近期的心理活动状态。

3、通过对孩子资料信息的全面搜集和了解,切实保障每笔资助款都能用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上,并且在走访后对孩子本阶段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是否继续资助,及时对个案资料库进行更新管理和完善。

(四)与孩子及其监护人的沟通交流:

每月通过电话或书信形式,与受助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交流沟通,问候处于困境中的孩子与监护人,了解孩子情绪、在家的变化与家庭近况,并为有需要的个案提供单独辅导,及时协助孩子疏导情绪、处理问题、解决困难等;

 

(五)成长陪同活动:

1、志愿者招募:通过网络、宣传等面向社会,尤其是本地人士,招募长期志愿者,经申请、面试、岗前培训合格后,可成为儿童希望的志愿者,参与助学活动;

2、从志愿者群体中遴选出优秀且愿长期坚持者,与受助孩子结对子,定期不定期进行面见、电话等沟通交流,帮助了解孩子情况,疏通心理困惑,协助化解孩子某些症结,更多地从心理方面对孩子进行关怀,形成长期志愿成长陪伴机制;

 

(六)小组与团体活动的开展:

1、活动频次与时间:每年的春季学期、暑假和秋季学期,开展3次团体活动,每次活动为期一天;

2、活动主题:

 快乐假期”、“成长梦想”、“我的伙伴”等;

3、活动形式:

将受助孩子集中起来,在室内外等场地开展寓教于乐的社工游戏带领、心理工作坊、小组分享、团队协作等活动;

4、活动目的及意义:

(1)通过轻松互动的活动形式开展,让孩子们放飞紧缚的心灵,在一系列的引导中能对自我有更好的认识,找到和同学家人相处的好方法,懂得珍惜和感恩,并学会规划自己的生命历程;

(2)让孩子在同伴中找到相互支持的力量,并协助他们自我调整,更好地促进心灵的成长;

(3)从互动中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发现孩子身上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适,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案服务,让孩子们得到协调发展。

(七)孩子与资助人间的沟通:

1、沟通方式:电话、书信、网络、贺卡等

2、沟通频次:两月一次电话,一年至少两次书信、贺卡联系

3、督促孩子与资助人的直接对话,可以使资助人无障碍了解孩子情况,并真诚地鼓舞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尽己之力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让爱流动。

 

(八)传帮带互助活动:

1、活动主体:40名受助孩子

2、活动形式与内容:

向受助孩子传播“助人自助”的理念,带动他们在空余时间参与到助学活动中来,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同学、协助整理资料、推荐贫优同学、走访了解情况等。

 

(九)情况反馈:

1、反馈形式:

(1)一般状况:以小组为单位,以及个案形式,每三个月定期向资助人提供反馈报告;

(2)特殊情况:如遇活动开展等,则活动开展后5个工作日内提供反馈报告。

2、反馈内容:

(1)孩子及其家庭近照

(2)家庭情况的变化

(3)孩子近期在家与学校的表现、学习情况

(4)情绪与性格发展

(5)资助款的使用情况